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福音时评| 弃绝那些“越穷越属灵”的教导,回归圣经和人性!

作者: 严以勒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8月03日 18:21 |

最近一位名叫王心仪的寒门女生被北大录取的消息成为很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实每年考入北大的学子数以千计,出身寒门的虽然不多,但也不乏其人。为何唯独这位女生能引起媒体关注呢?

这是因为这位18岁女生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起网友强烈反响。在文章中,她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艰难——比如,姥姥患癌去世、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对其衣着的嘲笑,等等,而王心仪将这一切遭遇通通化为了两个字——“感谢”。

然而,到了一些媒体那里,不顾这位女生的家庭成长背景,而将其成长片面地简化为四个字——“感谢贫穷”。贫穷,一下子就被包装上“高大上”的色彩,似乎具有了超强的“正能量”。结果主流媒体一篇评论《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并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当然要为穷人的孩子考上清北鼓掌,但是,如果‘感谢贫穷’成为一种宣传的口号,那实实在在是一针扎向社会的麻醉剂。”

好一个“麻醉剂”!说得很到位!由这种社会现象现象看教会,我们从教会里也能发现这种“感谢贫穷”的影子,并且还被披上神圣的属灵外衣,更通俗地说,在教会里这叫“越穷越属灵”。

多年前认识一对基督徒夫妇,他们来省会城市打工,由于学历低,所做的工作收入也偏低,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这位姐妹看到家里各项开支越来越大,再三考虑,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从事月嫂这一行。为此她要减少一些在教会里的聚会和服侍时间,当她提出这样的想法时,遭到教会牧者的批评,什么“贪爱世界”啦、“爱世俗不爱神”啦,难听的话接踵而至。

但这位姐妹经过挣扎,最终决定还是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寻找上升渠道。后来做了月嫂,收入提升了一大截,生活也改善了不少。可是在教会里她却成了“二等公民”、“反面教材”,最后不得已离开了原来的教会,换了别的教会。

在教会里经常听到这类教导:“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其实这是圣经里的话,原本教导我们除去贪心,而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但是变味的是,错解圣经经文,结果导致这句话反而成为拦阻基督徒追求上进追求卓越的绊脚石,并且上升到一个属灵高度,把受穷看做是知足常乐、看作是为主背十字架,结果这也成为一些基督徒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安慰剂和挡箭牌。

传统教会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文化?

我想还是和传统的敬虔主义的奥秘派的文化有关。这种文化具有强烈的圣俗二元论色彩,把丰富多彩的世界简单而绝对地划分成属灵、属灵两个领域,黑白分明,非黑即白,由此进一步,把教会和社会割裂开来,追逐“属灵”,贬低“属世”,和教会有关的都是“属灵”的,和社会有关的都是“属世”的,前者存到永远,而后者即将毁灭。既然如此,那么基督徒在社会上的工作又有何意义呢?所以,传统教会对基督徒的工作和职业规划是极为轻视的。

当一个人的全部世界仅仅局限于教会的小天地里,他(她)的视野必然受限,职能技能规划必然走向消极,难以和社会上的同类人竞争。但为了维持这种状况,教会就把这种秩序予以合理化和神圣化,什么为主受贫穷,为主背十字架,为主遭到世界的“排斥”(分明是自己拒绝世界的)等等。

曾经碰到一个牧者,还是来自大城市深圳的,可是在一次分享中他却把基督徒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斥责为“人文主义的流毒”。而他引用的经文就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的教导,这个世界行将毁灭,能活一天就活一天,能维持现状就尽量维持,追求卓越有何永恒价值?这种消极的末世论对人的负面影响确实是蛮大的,甚至压抑了人性。

去年有基督教媒体报道基层教会一些传道人的苦况,背后就折射出这种属灵文化造成的捆绑。传道人必须清贫,靠信心生活,才能和其呼召“相称”。这种文化导致许多传道人心里满了难言的苦涩。

越穷越属灵?

追求上进就是贪爱世界?

这种“麻醉剂”误导了教会里很多人。其实仔细研读圣经,特别是耶稣的教导,我们实在得不出这种扭曲的结论。

举例来说,耶稣基督在福音书里有关末世论的教导中,提到了一个按才受托的比喻(太25:14-31),那里有三个仆人分别从主人手里领受了不同等次的资源,但到交帐的时候,前两个仆人因为赚了钱而得到主人的奖励。而第三个仆人因循守旧,把银子埋在了地里,一事无成,结果遭到主人的严厉训斥。

我们平时听到的有关这个比喻的讲解,几乎很少用在鼓励基督徒在工作中以忠心尽职的态度追求上进,并且像是给主做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神的恩赐,我们怎能不珍惜不善用呢?那种消极的甚至颓废的生活态度,无论包装上怎样的属灵色彩,绝对不是讨神喜悦的。

所以,弃绝这种“越穷越属灵”的教导,既是回归整全的圣经教导,又是对人性的一种正常归位。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